广西资讯网

中国“千人计划”遭美国非议 该如何看待?

“一个人有多成功,背后就要承受多少非议”,这个通俗的道理用于形容一个国家级项目的成功同样成立。过去一段时间,美国方面对中国推行的一个海外人才引进项目进行抹黑,声称中国的“千人计划”项目“窃取”美国先进科技成果。“千人计划”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为何会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近日,《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数名“千人计划”专家,听他们讲述了该项目启动以来的成果。其中有专家表示,美国自身是移民国家,正是全球智慧汇聚美国,才推动它在几百年间快速发展,现在美国却对中国做同样的事情进行指责,这种指责实在是无稽之谈。

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有不一样的感觉

何为“千人计划”?“千人计划” 的全称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在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千人计划”的具体实施。

按照规定,“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一般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此外,“千人计划”中包含非华裔外国专家,年龄不超过65岁。

据了解,“千人计划”专家作为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在我国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央企和国有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专家中有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的团队领头人潘建伟,有航空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也有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等。

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该项目主要针对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年轻学者。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许晨阳教授是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吸引回国的人才,他是代数几何方向的青年领军数学家。许晨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国家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很大,这些人才成为很多领域的领头羊。他说,国外很多年轻人非常有潜力,如果国家能在这些人的年轻时代就把他们吸引回来,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国内取得突破性研究成就,这将是国家科学界的另一次飞跃。

一周前,2018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在无锡开幕,《环球时报》记者参加了这场交流会。会上,“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钱颖一的一段话让记者很是感慨:“千人计划”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战略,至今已有近8000位海外高层次专家入选。

《环球时报》记者在交流会上发现,无论是做主旨发言的归国专家,还是接受记者采访的众多专家,都认为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学术氛围和创业项目上都可以和国际接轨,他们希望能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们普遍认为回到自己的国家感觉不一样,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所受到的社会尊重度不同。

他们将先进理念、原创精神等带回国

据钱颖一介绍,“千人计划”专家在各个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成功研制,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发射升空,首个拥有全球原创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长效融合抑制剂的批准上市,还有在铁基超导材料中发现拓扑超导态,有望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等。

回国的“千人计划”专家一般是四五十岁,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京东集团副总裁、无人机首席科学家李小光在介绍自己为什么加入京东时说,京东希望利用无人机技术将物流成本降到全世界最低,“全球第一是我想做的事情”。李小光说,他并不关心自己的身价,最关键的是用技术和产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是价值的真正体现。

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仅仅是“千人计划”带来的“红利”之一,“千人计划”专家在经济发展领域贡献也极为突出。担任“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自律委员会副主任的李小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千人计划’专家创业上市公司有近百家,‘千人计划’专家创业市值达到8000亿元,今年预计可以突破1万亿元。”这些上市公司基本集中在生物制药和芯片、材料、信息技术领域,对科技发展、产业转型以及促进就业等具有积极意义。

此文由 广西资讯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krqzj.com/zixun/12849.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