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讯网

这是于永钢人生按下的最后一次快门。

钱俊

7月20日上午10点32分,在2013年中国拉力锦标赛张掖站第二特殊赛段,身披003号摄影马甲的中国赛车运动资深摄影师于永钢在搭乘动力三角翼进行航拍途中,因机翼不慎与空中线缆相撞,最终发生坠落。这位中国赛车圈中有名的“大头于”因头部严重受伤,当日11点左右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54岁。

在所有认识于永钢的人眼里,他就是一个自信乐观、诚恳磊落、始终执着、追求完美的平凡人。虽然他有着诸如知名摄影家、中国越野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运动资深摄影师、著名生态类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等头衔,但就像他曾经说的,“做什么大师啊,咱就是一个拍照片的摄影匠。”

其实了解赛车媒体的人都了解,赛车摄影师可不是个轻松的活,收入和付出有时候也不一定成比例。其实,生于1959年11月17日的于永钢从事赛车摄影才5年有余,此前,他长期从事摄影,不过主要以野外摄影为主。2004年,他的野生动物个人影展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由于野外环境不断恶化,在一次用600mm镜头拍摄时,看到一只鸟在网上挣扎,当看到那种小生命的挣扎和痛苦,他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也做出了改行赛车摄影的决定。他凭借着手中的相机与镜头,诺金资讯网,兢兢业业记录中国赛车运动的发展,很快成为国内越野拉力赛拍摄领域的行家。

值得注意的是,他见证了中国厂商参与世界上最艰苦赛事——达喀尔拉力赛的历程。在记者与长城赛车运动部负责人苏鹏程交流时,对于永钢的离世他表达了遗憾。“我们自进入达喀尔拉力赛的四年中,后三年一直与于哥合作,他一直是我们的官方摄影师。在我的心里,他最宝贵的是那种执着的精神。”大家都了解越野赛是十分艰苦的,这一点在达喀尔愈发显著。面对烈日炙烤,已年过50岁的于永钢依旧像年轻记者一样,在赛段里为得到更好的取景角度,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尝试,每天为此多走5-6km都是常态。这种执着精神感动了不少人。

别忘了他是一名摄影师,他的工作在晚上才刚刚开始,为完成一天拍摄的片子的选片及修片,赛事期间,他的睡觉时间寥寥无几。苏鹏程谈道:“坦白地讲,他这么坚持也十分不易,我想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追求完美促成了这一点。记得今年达喀尔时有两天遇到暴雨,赛会决定取消赛段,这属于意外。那时候已经三天没出片的于哥却显得异常着急,他三番五次要求我们派工作车去赛段的起点终点,尽可能拍一些东西,能呈现给读者。尽管那天后半夜回来仍一无所获,但第二天他还是显现出自己对拍摄的渴望,重新投入到拍摄中去了,我想他是那种真正的热爱吧。”

于永钢不幸去世后,赛车圈的很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怀念。在他们的话语中,“重情义”也是所有人对“大头于”的共识。“谢谢兄弟”“兄弟一定要来”这种都是经常挂在他嘴边的话语。在采访多名媒体记者时,他们都会谈到,每次去一些比赛,于永钢都会像兄长一样照顾那些比他年纪小不少的记者朋友们,他的热情也是越野赛大家庭的独特风景。

发生在2007年马来西亚雨林越野赛的故事印证了这点。资深汽车媒体人章懿哲回忆道:“我记得那次去马来西亚拍摄应该是他真正意义上去的首个赛事,作为仅有的4位中国记者之一。尽管我和他差20多岁,因为他的为人,我们在去的路上聊得十分愉快。那届比赛显得也不同寻常,当时赛时举办地突发洪水,我们被困在雨林里了,大概困了5天左右。那个时候,他尽管是赛车圈的新人,不过因为年纪最长,他成为关照我们的前辈。因为他的外语不是很好,我就充当了翻译的角色,我们最终顺利脱险,这有点生死之交的感觉吧。很多年后,他还不时提及那段故事,还感谢我当时的翻译,尽管在我看来那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相信正是那种情义,让他能迅速在越野拉力圈内积累人脉。”

因赛事赛程的繁忙,于永钢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了空中飞人,正因如此,他与结缘两年的妻子随心总是聚少离多。重情义的他尽管心里不说,但仍存着一份愧疚。而他的妻子也默默地理解与支持丈夫的事业。“他坚强、认真、谦和,给人无限的安全感和踏实感,在我心里,他就是个完美的男人,我们深深地相爱着,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于永钢在赛车圈仅闯荡了5年,他也曾创造了诸多的第一,他是第一个组织国内大规模民间越野赛的总策划,也是第一位航拍达喀尔的中国摄影师,而这一次他却在中国拉力锦标赛举办10年来的首次航拍中不幸丧生。长眠于他挚爱的越野拉力赛场,听起来也有古时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悲壮,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头于”依旧还在按着快门,相信天堂里也有车尘飞扬,他能够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

推荐文章:

此文由 广西资讯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krqzj.com/zixun/9945.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