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讯网

小小墨锭,历经七重考验;地下千年,再现世已成绝世珍品!

原标题:小小墨锭,历经七重考验;地下千年,再现世已成绝世珍品!

扬州国宝,名扬天下。墨锭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物之一,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印记。今天带大家探访的这件国宝,是宝应县博物馆珍藏的宋代“东山贡墨”。

宝应博物馆馆藏的宋代“东山贡墨”为牛舌形,松烟质地,长14.9厘米,宽3.9厘米,厚1厘米,重40克。正面阳文楷书“东山贡墨”四字,其字四周饰阳文平行双线方框,表面涂有泥金,背面素纹。宝应文博专家季寿山介绍,根据考证,“东山贡墨”的原料产地在山东,所以铭文中的“东山”,应该是以原料的产地而起名;“贡墨”应该是指地方向朝廷、皇公贵族,进献的贡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宝应县城的县建筑公司工地和城东城郊中学工地,先后发现两处宋代墓群。当时宝应县文化局邀请扬州博物馆抢救性地发掘了21座墓葬,共出土了漆器、瓷器、金银器、铜器和砚墨类文物二百余件,季寿山就是当时考古队的一员。季寿山说,清理墓葬的时候,发现已经清理过的文物中有一个发黑的东西,当时还以为是没洗干净,于是又重新清理,却越洗越黑,后来觉得可能是一种墨。经仔细辨认,是一块宋代的墨锭,且上面还有铭文,叫“东山贡墨”。

“东山贡墨”的发现令考古队员们欣喜不已,同时也很好奇,这块墨锭为何深埋地下千年之久,仍旧保存尚好?小小的墨锭,又体现了怎样巧妙的制作工艺?为此,宝应博物馆特地邀请了全国著名的古墨研究专家周绍良先生对“东山贡墨”进行鉴定。周绍良说,“东山贡墨”要比合肥出土的“中书省墨”的年代早许多,“东山贡墨”是以烟合胶,如果没有合胶早已碳化,且如果没有十万杵次之功,是不可能做成这样的墨锭的。

据文献记载,古墨中所使用的原料共分为松烟、石墨、漆烟和桐烟四种,其中松烟墨最为古老,三国时期曹植就曾说过“墨出青松烟”。季寿山介绍,松烟墨的特点,就是墨质比较灰暗、细腻,且比较青。对照来看,这块“东山贡墨”,应该属于松烟墨的范畴,是墨中品质较好的,宋代的书画家,尤喜使用松烟墨。

宋代是一个文化比较开放、艺术高度发展的年代。当时涌现出许多文人墨客,他们不仅艺术造诣深厚,对墨的运用也十分讲究,要求很高。所以在宋代,我国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季寿山说,宋代有一位著名的专家叫李孝美,他写了一本书叫《墨谱》,记载了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制、入灰、出灰等松烟墨生产的七道工序。七道工序造就至臻品质,因此“东山贡墨”虽在地下浸泡千年之久,但质地和形状基本未变,模印的文字、纹饰依旧清晰可见。季寿山表示,宝应出土的“东山贡墨”,楷书书法遒劲、纹饰设计严谨、刀法精细,具有高超的制作水平。

“东山贡墨”埋藏于地下近千年仍保存尚好,这在我国已出土的墨锭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它为研究宋代制墨工艺、花纹装饰和宋代墨史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佐证。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陈文珺 王嘉楠

此文由 广西资讯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krqzj.com/zixun/13821.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