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讯网

“导师制”构建干部成长美丽风景

原标题:“导师制”构建干部成长美丽风景

到村里,乡镇老干部和农民说说笑笑,聊起家常。年轻干部却溜边站,低头玩手机。“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以前常见到。”重庆市北碚区童家溪镇党委书记赵娅说,“这种对比特别让人担心,老干部逐渐退休,这些出了校门就进机关的年轻干部,怎样才能走近农民赢得信任?”为此,2017年4月,童家溪镇开始试行“导师制”,请来5名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老街镇干部做导师,希望他们带着年轻干部真正走进农村、熟悉农村,把自己走群众路线的好做法传下来。(8月6日 人民网)

说起年轻干部,那股充满青春活力的朝气就迎面扑来,给机关、社区的工作增添了新鲜血液,让整个基层工作阳光满满。然而,对年轻人来讲,还有一个不太严肃的称谓,就是“低头族”。由于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一台手机几乎无所不能,工作也好,休闲也罢,好像都是“玩手机”。这样一来,在年轻人的心中,互联网里的那个世界似乎比真实的世界精彩得多,有趣得多。于是,在进村入户时,自然会出现“老干部聊家常,年轻干部玩手机”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传承党的群众路线,重庆市北碚区童家溪镇的“导师制”不失为培养年轻干部“走进农村、熟悉农村”的好举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一辈的基层干部之所以大多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基层工作开展起来也顺风顺水,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他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走进农民,能说“农民话”,能干“农民事”,真正做到“零距离”。特别记得孩提时代,看到那些“干部”下村来,夏天穿一件短袖体恤,手拿一把大蒲扇,走到田间地头,就和种地的聊起来,有说有笑,至今想起来,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融洽。我们一直要求并坚持走群众路线,首先就是要在言行上接近群众,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真正听到百姓的呼声,才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付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下的年轻干部们,多数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干部岗位,知识虽然相对丰富,热情也同样高涨,但要真和农民走在一起,说得上话,拉得近距离,还真有一套学问。首先,年轻干部要学会把头“抬起来”。如果群众讲事情,你在玩手机,抛开能否开展工作不说,那起码算是对百姓的不尊重。抬起了头,就能坦然地面对群众,至少走近了一步。其次,要具备一颗真实的“民心”。进村工作,就要把自己融入百姓,从心灵深处就要成为一位“农民”,不带任何虚情假意。再次,要有一套工作“技巧”。这就要求年轻干部要从理论到实践去研究群众,懂得用最好的方式走进他们。

这一切,光是坐在办公室里,沉迷于互联网中是不可能办到的,必须学习,向有群众工作经验的老干部学习。重庆市北碚区童家溪镇的“导师制”,就给年轻干部的迅速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老街镇干部做导师,老少“披挂”齐上阵,既是对年轻人的督导,也是对老干部的鞭策。要想从老干部那儿取到“真经”,就要彻底摒弃不良想法和不良行为,学好做好;作为担任“导师”的老干部们,恐怕光“吃老本”还不行,还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这样一来,新老干部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将形成干部培养的良性循环,一支认真践行群众路线的干部队伍会茁壮成长。

“现在不溜边啦。年轻干部到了镇里村上,张大叔李阿姨,打招呼熟着呢,也能跟人家聊到一块了。”这就是新时代年轻干部们应该具有的新状态。我们平常说要向老同志多学习,但很多时候都是说得正经,学得马虎。像重庆市北碚区童家溪镇这样,把制度定出来,把规矩立起来,把意识提起来,把老少干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翻开了干部成长崭新的一页,应当成为基层干部成长的新常态。透过这农村基层干部的“导师制”,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批群众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的倾情引领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干部走进“农门”,细说“农话”,构建起基层干部成长的一道美丽风景。(文/何竹梅)

【图片来自网路】

此文由 广西资讯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krqzj.com/zixun/13649.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