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讯网

光学泰斗的睿智人生(组图)

光学泰斗的睿智人生
光学泰斗的睿智人生

  2011年7月21日,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这个清明节是王老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在凭吊和哀思中,人们深深地怀念着这位科学巨匠和思想大家。“爱国敬业、学界楷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发出这样的赞美;“睿智首创八六三,惜才聚领工程院”。


一毛钱的炸酱面
一毛钱的炸酱面

  吃得很愉快


  生活中的王大珩非常简朴,许祖彦回忆,他有一次陪王老去计量院开会,那时开会是不管午饭的,到了中午大家出去找饭吃,跟着王老来到一个小刀削面面馆里,大家给他找了一个靠门的凳子,他端着一碗刀削面就吃起来。在做另一项工程时,王老每天都吃炸酱面,一毛钱一碗,吃得很愉快。“这是因为王老心里关心的是科学问题,根本不在乎生活上的待遇。”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回忆,王老每一次参加国际会议,都考虑要为我们国家节约每一分钱,经常住在低档的旅馆里。有一次去美国开会,其他参会者住的旅馆比较好,而王老却住在离会场较远的美国青年会馆,那是一些学生住的地方。1996年他最后一次出国时,本来安排他住在比较高级的旅馆里,听说附近还有一个小旅馆时,他坚决搬到那里。


  “八大件一个汤”


  轰动科技界


  光学,是王大珩一生为之牵萦的事业,他最早接受中国科学院延聘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于1952年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即后来著名的“长春光机所”,在王大珩的领导下,我国逐步建立起现代光学仪器的各种技术学科基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现在国内知名的光学专家,许多都是从长春光机所走出的,国内不少光学工厂的前期产品,都来自该所的科研成果,长春光机所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1958年,一批高精光学仪器和光学玻璃由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被称为“八大件一个汤”,轰动了全国科技界,这里面凝聚了王大珩无数的心血。当时他的学生,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姚骏恩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苏联顾问瞧不起我们,说电子显微镜太难,你们别做了,要用就向我们买。王老当然不服气,他让人从武汉调来一台新仪器,边拆边研究,带着大家白天黑夜地连轴转。到了1958年国庆前,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终于试制成功,被连夜运到北京参加全国工业展览会,经过紧张的安装调试,10月1日在北京展览馆中国大厅展出,观众十分好奇,排着长队想通过电子显微镜看看蚊子翅膀上的毛。当天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庆祝大会上,这台电子显微镜巨大模型被放在中国科学院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接受了检阅。后来毛主席也去参观了这个展览,当有人向毛主席介绍这台电子显微镜时,毛主席问身边另一位领导,他说记得德国总统曾经送给我们一个,这位领导说,那是您60年大寿的时候他送的,是一台静电式的,现在我们做的比那个要先进。毛主席高兴地说,这么说我们自己也能造了。


  中国近代光学工程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


  蔡文清


  王大珩对工作非常认真,金国藩介绍,在王老85岁时,为了仪器科学和产业的创新发展,参加了一次历时三个月的调研,走访了七个省市的几十家企事业单位,会见了几百名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有几次他听取意见直到深夜,有时一天就要调研5个企业,在重庆时由于路很陡,需要别人架着才能走上去。那次调研结束回到北京,王老住进了医院。在此次调研结果基础上形成的两万多字的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产业的对策和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


  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顾瑛是王大珩的关门弟子,给她印象最深的是王老的认真,“我有幸看到了王老年轻时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时写的《实验报告》,让我非常非常惊讶,上面没有一个错别字,没有一处涂改,写得特别工整,而且文字非常漂亮,我当时就问王老,您写这么多作业,为什么没有一处涂改呢,王老说,我这个不是第一遍,实验下来我先记录,记录以后再整理,整理以后再誊抄,这是第三遍写的东西。”顾瑛发现,王老的每一份报告上,老师都给予最高评价,非常好,非常棒。“我后来也跟我的学生说,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从小就可以看得出来。”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蔡恒源是王大珩的秘书,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7年时有一个记者写王大珩的报道,结尾时说王老现在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他立即请记者把此话改掉,他说“我天天在学习,天天在思考问题,哪里是‘赋闲’啊。”他说着站起来,“我今年92岁了,我的一生可以说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我知道我有效的时间不多了,但我仍要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努力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蔡恒源说,正因王老一直在工作,因此做他的秘书是很辛苦的,王老眼睛不好,因此每天都要求给他读报纸读期刊,把40多种期刊和十多份报纸里的重要内容都讲给他听。有时家属心疼他,说能不能少讲一些,这些大事告诉他,他都要考虑,一整天都不休息,睡觉也影响了。王老的夫人顾又芬女士建议,十件事只讲一两件,而且报喜不报忧,这样王老就不必那么辛苦了,可是王老何等聪明,他马上就明白了,他说你们联合骗我,显得非常生气。一次大家讨论工作时,顾女士回来看到了想阻止,王老就生气了:“你们不让我工作,那国家要我王大珩干什么?”


  “我可以说,王老活了96岁,他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一直在为国家、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工作着奉献着,一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蔡恒源动情地说。 文并图 J177


  “不让我工作,


  那国家要我王大珩干什么?”

此文由 广西资讯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krqzj.com/zixun/12503.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