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资讯网

传承好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原标题:传承好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在提升人民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九大以后,对中国千年文化更是着重力度推广,目的不仅仅是让当下年轻人通晓古今,更是希望通过文化传承,提升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骄傲。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空谈,而是需要我们青年人通过大量阅读,城市徒步,走出固有的生活“围城”,走近遍布的历史遗迹,了解文化,传承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是可以阅读的。文化“随时”阅读性。人手一个电子阅读器,人人会用现代高科技,上至耄耋之年老者,下至咿呀学语的孩童,只要您认识字,就可以通过任何浏览器搜索到你想要的文化内容,如果您不认识字,还有一种流行的方法,就是通过电台、广播来收听各类你感兴趣的文化话题。所以文化阅读,无处可逃,当下的中国人有十个手指数不过来的途径来了解我们中华人民的文化。“随时”阅读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微博的热文、各大博物馆的官网等等,找一个感兴趣的点切入了解,再深入阅读,通过专家论坛、高校论文等等,打开文化阅读视野,找到“随时”阅读的乐趣。文化“随地”阅读性。如果我们可以慢下来,看看下班路上的建筑,瞅瞅家门口的风景,品品两旁的树木,想想脚下路的来历,定会惊喜的发现,“随地”都有可以驻足观赏的景观。接着再深挖它存在的历史背景、有过的历史故事,一切奇妙的碰撞,让你的上下班途中不再加入“低头族”行列。静下来,“随地”阅读周围文化沉淀下的建筑或者风景,有的可能过了百岁,有的也可能刚刚满岁,文化不在于有多久远的历史,更在乎的是在每一个建筑、风景背后,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存在。

文化是需要触碰的。文化帮助我们“逃离”固有的生活“围城”。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不假,但死读书,不走出去,必定会陷入固有的生活“围城”,眼光狭隘,视角单一,让我们在看待文化的多元性上一直徘徊不前。我们需要走出去,看看中国的根,文化的魂。当我们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当我们已经读懂了我们生活的城市,踏上一段旅程吧,去外面触碰更久远的中国文化。文化吸引我们“掉入”繁杂的历史“深渊”。正因为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文字,有了可以传承千年的文献资料,才让我们这些后人通过稍加学习就可以读懂那个朝代的文化积淀。正因为2000多年前的汉朝,文景之治、汉武帝的雄韬伟略,中华文化有了基调,才有了现在所称呼的“汉字”“汉人”“汉语”。 一旦你“掉入”文化的魅力中,看到繁杂历史背后的统一性,定会发自内心的衍生出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是用来传承的。“国家宝藏”传承文化经典。“国家宝藏”即是每一件文物,它无声的记载着中华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个收藏宝藏的博物馆就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国家宝藏”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我们当下的年轻人了解其价值,守护其风采,为几千年以后的人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文物而共同努力,薪火相传,带带守护,这将是链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带一路”串起文化记忆。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联合各个国家,连接各个城市通商贸易,开放往来,还可以带动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之旅将成为我们在物质满足后,精神生活想要达到的高度, 而“一带一路”具有文化氛围,涉及到的每个国家,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进程,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把他们连在了一起,21世纪的我们以文化旅游的方式,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再去探索当年的足迹,保有韵味,相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城市进程,不同历史条件,但因为一条线牵着,文化定生生不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年轻人更要把握住现阶段获得文化的便利性,一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仅记住近代史,更要牢记古代史,去提升文化自信,掀起中国文化热潮。(作者:苗凤荻 )

此文由 广西资讯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地址:http://www.krqzj.com/zixun/11972.html

()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 暂无评论